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备考指南>

考前《行政管理学》笔记7

时间:2019-07-08  作者:河南函授|成教|成人高考|成人教育|自考网
  第十五章行政方法
  
  第一节行政方法的含义、作用和科学化
  
  1、行政方法: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提高管理功效和实现管理目标所采取的必不可少的方式、手段、技巧等的总称。
  
  作用:1)行政方法是把行政管理思想、理念变为现实的桥梁。
  
  2)行政方法是实现行政职能的重要手段。
  
  3)行政方法是实现行政目标的途径。
  
  2、行政方法的科学化:1)行政方法必须以科学知识为基础。
  
  2)增大行政方法中的科学技术含量。
  
  3)注意行政方法的适用度。
  
  4)注意将企业管理中的先进方法引入到公共行政中。
  
  第二节行政指令方法
  
  1、行政指令方法:指行政机关或行政领导者通过行政管理系统上下级关系,采用命令、指示、规定、条例、决议等对被管理者进行管理的方法。
  
  主要特征:1)权威性2)强制性3)垂直性4)无偿性。
  
  作用:1)有利于集中统一,避免各行其事。
  
  2)有利于管理功能的发挥。
  
  3)有利于特殊问题的及时处理,依靠行政指令方法,可使管理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或紧迫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局限性:1)管理效果直接受领导水平的限制。
  
  2)不便于管理分权,易挫伤下级的积极性。
  
  3)垂直传递,横向沟通困难。
  
  2、运用行政指令方法的原则:
  
  1)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相结合。
  
  2)效能
  
  3)政策方向
  
  4)不断革新和科学化
  
  第三节经济方法
  
  1、经济方法:指国家行政机构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价格、税收、信贷、利息、工资等经济杠杆,通过对各种不同的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而实现管理的方法。
  
  特征:1)利益性2)间接性3)有偿性4)多样性。
  
  2、经济方法的作用:1)有利两权分离,搞活经济。
  
  2)有利于调动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
  
  3)有利于加强横向经济联合。
  
  3、经济方法的局限:1)不利于解决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和思想问题。
  
  2)对人的思想可能产生消极影响。
  
  4、经济方法的正确运用和改进应注意:
  
  1)加强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宏观调控。
  
  2)加强对全体公民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教育。
  
  第四节法律方法
  
  1、法律方法:指国家行政机构依据法律、法规、法令而实施管理的方法。
  
  主要特征:1)严肃性和相对稳定性2)权威性和普通约束力3)规范性
  
  2、法律方法的作用:1)保证和促进经济建设和改革的顺利进行。
  
  2)为行政活动提供基本的规范程序,使行政管理走上法制化道路。
  
  3)促进民主建设和民主管理。
  
  3、法律方法的局限性:1)对管理系统的发展可能起阻碍作用。
  
  2)缺少灵活性和弹性,不利于具体问题的解决。
  
  4、法律方法的正确运用和改进,应注意:1)法律方法的基本条件:
  
  1))立法必须与全社会的道德舆论相适应。
  
  2))树立和维护法律的权威。
  
  3))重视立法和司法人才的培养。
  
  2)加强法制建设。
  
  第五节心理行为方法
  
  1、心理行为方法:指管理者通过对人的心理诱导和行为激励等实现管理目标的方法。
  
  2、心理行为方式的主要形式:
  
  1)思想教育方法:
  
  1))思想教育的内容、方式与依据。
  
  2))思想教育方法的基本要求。
  
  3))思想教育方法的加强和改进。
  
  2)社会学方法:
  
  3)心理学方法:
  
  应注意:1))把心理学方法用于人事管理,以利于人尽其才。
  
  2))把心理学方法运用于组织与领导,以利于改进组织工作,克服官僚主义。
  
  3))把心理学方法运用于工程管理,以利于处理好人和物的关系问题。
  
  4))把心理学方法用于销售和物价管理,以利于搞活经济,满足人民的需要。
  
  第十六章行政道德
  
  第一节行政道德的含义和作用
  
  1、道德:是一定社会中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
  
  关系的行为准则的总和。
  
  理解这一概念,要把握:1)道德是具体的;
  
  2)道德区别于法律等其他行为准则;
  
  3)道德调整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
  
  2、职业道德: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或劳动中,应遵守的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3、行政道德:指国家行政工作人员在其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应遵循的具有行政工作职业特征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特点:1)鲜明的政治性2)一定的强制性3)高层次的示范性。
  
  功能:1)导向功能2)激励功能3)调节功能4)监控功能。
  
  作用:1)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2)对社会精神生活的能动作用。
  
  3)对行政道德的能动作用要有正确估量。
  
  第二节行政道德的基本原则
  
  1、奴隶社会的官吏道德的基本原则:对国家勇敢守卫、绝对忠诚,为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不惜牺牲一切。
  
  2、封建社会的官吏道德的基本原则:忠君孝亲,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关系。
  
  3、资本主义国家官吏道德的基本原则:个人主义和利已主义,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利益。
  
  4、社会主义道德的产生的主客观条件:其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其实践基础是机器化大生产下的人工协作和争取生存发展权益而进行的努力,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理论,它指导人们在道德实践中从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
  
  5、社会主义行政道德基本原则:
  
  1)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
  
  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
  
  3)社会主义社会公正原则:
  
  特征:1))真正把公正与平等统一起来。
  
  2))真正把权利和义务统一起来。
  
  3))真正把公正和效率统一起来。
  
  主要内容:1))在政治领域保障社会员、集体和劳动者平等地行使各项政治权利,反对任何个人和集体在政治上和法律上享有特权。
  
  2))在经济领域坚持按劳分配。
  
  第三节行政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1、行政道德规范的特点:
  
  1)更明显地体现国家行政工作职业特色,它处处体现出是衡量和约束政府和国家行政人员道德水准的尺度。
  
  2)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和监督。
  
  3)反映出鲜明的国情性和时代性。
  
  2、勤政为民:指公务人员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深入群众,遵纪守法,勤奋工作,无私奉献,努力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运用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利,忘我地为人民服务。
  
  勤政为民要求:1)忠于政府1))维护政府权威和声誉。
  
  2))不得有反政府的言行。
  
  3))服从组织,服从领导。
  
  2)忠于职守1))有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
  
  2))勇于创新,开拓进取。
  
  3))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3)实事求是1))注重调查研究,反对主观武断。
  
  2))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3)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4)秉公执法
  
  5)团结协作1))尊重上级领导,维护上级威信。
  
  2))尊重上级,发扬民主。
  
  3))尊重同级,真诚相待。
  
  4))协调友邻,爱护百姓。
  
  3、廉洁奉公:即国家公务人员经济上要清白,政治要公正,全心全意当人民公仆。
  
  具体要求:1)遵纪守法,不以权谋私。
  
  2)秉公尽责,不假公济私。
  
  3)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第四节行政道德建设
  
  1、行政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涵:
  
  1)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内容。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3)加强行政道德建设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
  
  2、新形势下的行政道德建设问题:
  
  1)当前国家行政人员队伍的行政道德现状。
  
  2)丧失行政道德人格的社会危害。
  
  3)新形势下对行政道德建设的影响。
  
  3、批判地继承官德建设方面的宝贵遗产的必要。
  
  1)中外历史上有作为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官德的修养。
  
  2)中外思想家们留下的道德思想和道德品质规范方面的遗产更是丰富。
  
  4、自我修养是提高行政道德自律能力的根本途径。
  
  5、高层次的行政道德自律要求:有在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指导下的自律,有尚名保节的自律,有怕惩处而自律三个层次的自律。
  
  6、自我修养的途径:自我学习、自我改造、自我磨练。
  
  7、强化外在道德教育和约束的必要性:
  
  1)他律是行政道德建设的又一基本途径。
  
  2)当前我国行政道德建设尤其要强化纪律。
  
  8、行政道德教育的方法:1)榜样引导的方法。
  
  2)舆论宣传的方法。
  
  3)集体影响的方法。
  
  9、行政道德法律约束强化的趋势:
  
  1)法律和道德的联系和区别。
  
  2)强化行政道德法律约束是一种趋势。
  
  第十七章行政效率
  
  第一节行政效率概述
  
  1、行政效率:指在保证政府活动目标方向正确,并给社会带来有益成果的前提下,行政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率,可用公式表述为:行政效率=行政产出/行政投入
  
  特点:1)方向性2)关联性3)社会价值性4)相对性。
  
  2、行政效率的要素:
  
  1)效益要素:
  
  2)经济要素:
  
  3)时间要素:
  
  3、研究行政效率的意义:1)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基本要求之一。
  
  2)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保证。
  
  3)是加速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4)行政效率问题是行政改革的核心问题。
  
  第二节行政效率的测定
  
  1、行政效率测定的原则:1)行政管理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的原则。
  
  2)量与质统一的原则。
  
  3)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统一的原则。
  
  4)局部效益与全局效益统一的原则。
  
  2、行政效率评估测量标准体系包括四方面:
  
  1)行政工作的质量标准:1))行政决策的质量。
  
  2))中间管理层的工作质量。
  
  3))具体执行工作的质量。
  
  2)行政工作的数量指标:1))行政决策的工作量。
  
  2))中间管理层的工作量。
  
  3))具体执行工作量。
  
  3)行政工作的时效标准:1))强调速度的标准。
  
  2))强调时限的标准。
  
  4)行政费用标准:1))衡量人力消耗的尺度,即劳动时间尺度,以工作日或工作小时计算。
  
  2))衡量物力和财力消耗的尺度,以货币来计算。
  
  3、行政效率测定的方法:
  
  1)直接测定方法:1))预期效率比较法:
  
  2))行政费用测定法:
  
  3))时效测定法:
  
  2)间接测定方法:1))行政功能测评法:
  
  2))行政要素评分法:
  
  3))标准比较法:
  
  3)综合测定方法:
  
  第三节行政效率的提高
  
  1、影响行政效率的主要因素:1)环境因素2)组织因素3)人员因素4)科学技术因素。
  
  2、行政效率不高的主要表现:1)推诿扯皮2)相互掣肘3)手续繁琐4)拖拉延误5)人浮于事
  
  6)文山会海7)瞎指挥8)怕负责任9)服务态度差10)铺张浪费
  
  3、行政效率低的主要原因:1)权力过分集中。
  
  2)组织机构不合理。
  
  3)人事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4)行政法规不健全,或有法不循。
  
  5)党风、政风尚待根本扭转。
  
  4、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和方法:
  
  1)牢固树立效率观念:
  
  2)推进机构改革,建立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
  
  1))合理划分权限;
  
  2))实现政企分开;
  
  3))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
  
  3)贯彻依法行政的原则,使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律化:
  
  1))将行政法制建设作为实现法治的基础和手段。
  
  2))实现机构精简。
  
  3))建立和完善日常工作制度。
  
  4)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1))提高行政领导者的素质。
  
  2))提高一般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
  
  5)加强行政管理民主化建设,调动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
  
  6)大力反对官僚主义,转变机关作风:
  
  7)逐步实现管理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第十八章行政改革
  
  第一节行政改革概述
  
  1、行政改革:指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对行政管理的诸方面因素进行的调整和变革。
  
  基本方式:1)突变式:
  
  2)渐进式:
  
  制约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组织因素、物质因素。
  
  2、行政改革的必然性:1)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
  
  3)是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需要。
  
  第二节当代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
  
  1、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基本趋势:
  
  1)重新界定政府的职责,缩小管理范围,强化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功能。
  
  2)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扩大地方政府的权力。
  
  3)精简机构,改革传统科层组织制度。
  
  4)注重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加强公务员定员管理。
  
  5)简化行政程序和条例,改进行政管理的方式方法。
  
  2、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主要特点:
  
  1)坚持有计划、渐进式的行政改革,使行政改革稳步发展。
  
  2)坚持依法改革,建立健全一整套的法律法规。
  
  3)注重政府管理内涵的改革,追求政府管理的效益。
  
  4)组建精干、高效的改革工作班子,重视发挥参谋咨询机构的作用。
  
  第三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行政改革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改革的进程:
  
  1)第一阶段:1978年12月至1987年10月,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行政改革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首先在农村全面展开,并逐步转向城市。
  
  2)第二阶段:1987年11月至1992年10月,明确提出以转变政府的职能为关键,要求按政企分开的原则,把直接管理企业的职能转移出去,使政府对企业由直接管理为主逐步转向间接管理为主。
  
  3)第三阶段:1992年10月至1997年8月,这是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行政体制的新阶段。
  
  4)第四阶段: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以来,这是历次改革中规模最大、力度最大、机构变化和人员调整最大的一次。
  
  目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
  
  质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
  
  管理体制。
  
  基本原则:1)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2)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机构,实行精兵简政。
  
  3)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
  
  4)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律建设。
  
  2、中国行政改革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1)立足中国国情,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
  
  4)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行政改革经验和我国传统的行政精华。
  
  5)坚持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渐进改革方式。
  
  3、问题和难点:1)观念和利益问题。
  
  2)职能转变、政企分开问题。
  
  3)改革的配套、平衡问题。
  
  4)人员分流问题。
  
  5)行政法制建设问题。
  
  4、中国行政改革的主要目标:1)建设办事高效、运转协调的行政管理体制。
  
  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3)加强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建设,使政府行为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结尾】以上是关于“考前《行政管理学》笔记7”的全部内容,获取更多关于河南省自考的相关资讯,如河南自考报名时间、报考条件、自考专业等,敬请关注自考网。

本文地址:http://www.hncjzfdxzk.com/article/1794.html

  • 联系我们